新聞回顧

四方報暫熄燈 – 2170期

 《四方報》於本月13日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無預警發布將在本月30日停刊的消息,並表示編輯團隊的九名正職人員,也將全部離開世新大學。《四方報》是全台第一份東南亞語報紙,由成露茜於民國95年創刊,起初只發行越南報,而後分別在民國97年、民國100年新增泰國報,以及菲律賓、柬埔寨、印尼專刊,民國104年更新增緬甸文。

 已故《四方報》創辦人成露茜說:「給還沒有發聲的許許多多人,讓他們能夠用自己的形式去發聲。」

 《四方報》的名字取自東南亞移民/工從四面八方來台之意,由於彼此可能再也無法聯絡,《四方報》盼透過媒體平台的力量,集結散居台灣各地的新住民,藉此讓他們互相打氣,同時替他們爭取權利。

 《四方報》的內容除收錄東南亞五國的新聞之外,也刊載台灣新聞,並由新住民翻譯為他們祖國的母語;同時提供中文學習專區,讓移民/工能透過報紙學習中文;《四方報》讓讀者以母語創作投稿平台,一吐思鄉之情愁。

 據《四方報》編輯部總監李岳軒回憶,《四方報》甫創刊時,因台灣鑽研東南亞語系的工作者不多,苦無人手替《四方報》翻譯新聞與採訪移民/工。

 李岳軒分享當時隻身一人採訪移民/工的經驗:「我就像傻子一樣,他們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最後因南洋姐妹會協助,找到在夜市賣章魚燒的越南籍新移民阮舒婷,她從夜市小販搖身一變,成為《四方報》越南文主編;而印尼報主編丁安妮過去則是看護。

 李岳軒表示,這些主編並非新聞相關從業人員,但經過多年磨練,不管是運用媒體或人脈,都有顯著成果,甚至經營廣播節目,拿下廣播金鐘獎。談及最具影響力的報導,李岳軒表示,駐台越南辦事處常無人接電話,導致移民/工不便,因此曾以此新聞為頭版,成功對其施壓,他說:「沒有媒體盯,這些官員就不會做事。」

  長期訂戶:一份依賴和鼓勵

 35歲的王氏秋,七年前在印尼,經仲介公司短期訓練後來台工作。為了存錢,平時除了工作,幾乎無休閒娛樂習慣。她因鄰近住戶的家庭幫傭介紹,開始訂閱《四方報》,至今已訂閱約二年半。

 王氏秋透過閱讀四方報獲取重要資訊,如新聞、醫療、工作權益和其他移民/工的故事,閒暇時亦與其他移民/工分享故事,而擁有共同話題。《四方報》開放讀者投書,也養成王氏秋平日使用母語寫作的習慣,能在台灣用母語交流並獲得回應,令她感到親切與被尊重,同時感謝台灣有一群人關心,並為移民/工付出。

 對於停刊的消息,王氏秋感到不捨及驚訝,認為這是新住民在台用母語溝通和抒發的唯一管道,《四方報》之於她是一份依賴和鼓勵,盼未來能如期在8月繼續出刊,讓在台移民/工依然能有相互溝通的管道。

 越南華僑阮德賢五年前來台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留在台灣發展,與姊姊一同經營越式小吃店。大學時期阮德賢在同鄉聚會中首次接觸《四方報》,於是在開業前訂購《四方報》置於店內,供來店消費的同鄉人閱讀。

 阮德賢長期為《四方報》的忠實粉絲,他說:「一開始看到這樣的公告十分震驚,但後來冷靜下來也尊重和接受四方報官方決定。」不論停刊與否,他表示會持續支持,因為這份報紙不只是一份報紙那樣簡單,它承載著異鄉人的精神寄託,包含很多情感與力量。 

 彭懷恩:將轉型為社會企業

 《四方報》二項資金的來源(聯合勸募基金與多元就業方案)分別於民國103年底和民國104年底停止補助,由於資金即將用罄,於本月宣布停刊。未來《四方報》將轉型成社會企業繼續發展,相關作業已正式啟動。

 《四方報》社長彭懷恩表示,四方報將轉型,以公司法人形式繼續運作。他表示,希望編輯團隊留下;編輯團隊對此想法不同,無續留意願。他說明,《四方報》當年以發行人成露茜的名字登記,不屬於世新大學,而今成露茜已過世,《四方報》牽涉私人財產及繼承問題,目前首要釐清法律問題,才能在停刊後轉型。

 至於股權分配,彭懷恩則回應,若是成功轉型成社會企業,將回饋世新大學20%的股權;另外,遊戲橘子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投資20%的股權,也將在網路開放群眾募資。他強調,未來《四方報》仍會有紙本型態,《四方報》為組織的轉型,從政府資助、社會捐款的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

 此外,彭懷恩認為,不該將東南亞的移民/工視為弱勢,未來將僱用在台越南學生,凸顯東南亞的菁英形象。也已邀請中央廣播電台的泰文、越南文和印尼文主播,共同為《四方報》努力。對於未來方向,他表示可望建立移民/工高水準的文學文化,結合在台所有東南亞的組織以及協會。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彭懷恩已與遊戲橘子、Nownews今日新聞等洽談合作事宜。他認為,把四方報「救起來」需要三到五年,未來希望除了介紹勞動相關的打工機會,還能介紹如翻譯工作的機會給移民/工,甚至出刊雙語版本書籍,讓移民/工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未來《四方報》會劃分許多不同版面,吸引不同閱聽眾,也將和印尼官方通訊社合作。

 廖雲章:社會無力撐起另類媒體

 曾任《立報》執行副總編輯、《四方報》中文編輯的廖雲章表示,世新大學作為傳媒大學,《立報》、《破報》與《四方報》是很重要的特色。如今三報走向關閉或轉型的情況,她認為不能把矛頭完全指向校方。

 她進一步解釋,世新為私立學校,財力不及公立學校雄厚,仍能做出有特色的報紙實屬不易。

 《四方報》更是帶起台灣人關注東南亞移民/工,若從報酬率來看,社會的回報率非常高。她說:「好像也不能完全怪校方,如果大家都認為社會應該要有此理想,為什麼要世新全埋單?」她指出,若大眾認為校方做得好,即鼓勵繼續做;但校方決定不做時,反倒遭非議,是否合理?

 廖雲章強調,並非「幫世新說話」,既然創辦另類媒體並非世新的理想,是創辦人成露茜留下的產物和理想,停刊或轉型或許相對容易。

另一方面,廖雲章也感嘆社會無力撐起另類媒體,「我甚至覺得四方報被收掉,代表社會支撐不起這些媒體,那就是我們不值得擁有,這個結果是我們要共同承擔的」。

 曾經作為《四方報》的一份子,她坦言能理解其中辛苦,也隔空安慰日前仍在《四方報》奮鬥的成員。

 談及該報未來可行的編採方向,她認為,應看見服務對象本身的需求,畢竟移工、外籍配偶與學生是不同族群,對於事物的需求不見得會一致。

 她表示目前不確定新的編輯團隊,是否了解他們的文化與需求,須先理解對方需求,才有相應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