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原民電影節 記錄原鄉老人的痛 – 2157期

世新大學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舉辦扎根校園—「記路」原民電影節,選用世新大學原住民族畢業生所拍攝的影像紀錄,用座談形式與民眾交流想法。

原民電影節第三場放映的影片「A-MA」為校友林育璇所拍攝,是第20屆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畢業作品,片長30分鐘。「A-MA」在阿美族語代表父親的意思。導演創作靈感來自於家中阿公患有失智症的親身經驗。劇情描述失業的男主角回到部落照顧患有嚴重失智症的父親,而家人想把父親送進療養院並勸男主角去都市工作,讓男主角意識父親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也不再被利益誘惑。

電影節第三場講座與談人通識中心講師方喜恩(見右下圖,攝影/藍苡瑄)表示,看完影片後讓觀眾產生家的連結,反思自己。方喜恩認為,部落照顧要因地制宜,考量不同地區之間族群的差異性,照顧方式有所不同,他舉例,達悟族人在生病時不喜歡讓別人照顧,怕照顧者因此被惡靈纏上。他表示,送長者去安養院,對家庭支出造成很大負擔,照顧機構應要提供良好與舒適品,但很多養老機構以賺錢為目的,且照顧者一個人負責很多長者。並說明片中照顧議題相關法規「長期照顧服務法」,於今年五月完成三讀,自公布後二年施行,內容涵蓋長期照顧服務內容、機構管理、受照護者權益保障等。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一年級學生簡佑恩表示,自己是排灣族人,影片所傳達的和現在很多生活在都市的原住民情況很像,也聯想到自身部落。台灣大學會計學系三年級學生呂世豪表示,自己是宜蘭的泰雅族人,而這部片讓他想到自己阿公也有類似症狀,也會常問自己是誰,當下聽了內心難過。呂世豪表示,「文化對我們來說就像潮間帶一樣,我們被卡在中間。」他認為現在原住民青年或是在外面學子,既不知道要回去追尋文化,且又沒動力,卻又不像都市人,這樣的兩難讓他感觸很深。他強調,追尋自己的文化與陪伴家裡的老人是很重要的。

世新大學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專案助理余奕德表示,因為最近幾年校內學生的畢業製作都談論到與原住民相關的主題,今年是第一次舉辦系列影展,以世新學生作品為主,之後不排斥挑選相關影片舉辦講座。除此之外,每年都會辦營隊與課程帶領學生到部落作影像與訪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