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系統創造新農業 解決萵苣斷鏈危機
科技運用在農業已成為趨勢,使以前費力、費時的農業,轉為用機械取代人力,讓農業的生產變得更有效率,因此傳統農業也開始順應時代潮流慢慢轉型為智慧農業。
科技運用在農業已成為趨勢,使以前費力、費時的農業,轉為用機械取代人力,讓農業的生產變得更有效率,因此傳統農業也開始順應時代潮流慢慢轉型為智慧農業。
人人都想跟上NFT潮流大賺一筆,然而NFT的概念太新,技術也不夠普及,許多人理解還不夠便貿然投入,成為詐騙集團的待宰肥羊。自2021年7月以來,全球總計偵測逾65萬筆與NFT投資詐騙相關的惡意連結,台灣偵測數量則高達5萬3000筆。
NFT熱潮全球崛起,發展面向愈趨多元,除能發現新興藝術家,也能收藏符合個人風格的藝術品。近期創作者結合國際團體,發行環保性質的公益NFT,以買一棵虛擬樹,實際種一棵樹,達到地球永續價值。
非同質化代幣(NFT)是今年台灣藝術圈最火熱的名詞,根據外媒FORTUNE指出,2020年上半年NFT銷售在全球已達137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8000萬元),這項仰賴區塊鏈而生的新技術,讓藝術品、音樂、遊戲有了新的交易舞台。
記者 潘品心、鄭信慈、莊詠棋 / 採訪報導 根據《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規定,學 […]
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做為當今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兩大熱點,不僅在金融交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具備深厚發展潛力,已逐漸影響金融、社會與政治。然其匿名性與缺乏監管之特性,亦肇生金融犯罪與網路詐騙等情事。專家指出,台灣具備發展區塊鏈優勢,政府應持續完善法規,同時投入更多資源培養相關人才,以精進其開發與應用。
隨著區塊鏈技術發展,Web3.0的概念也得以實行,其中包括加密貨幣以及NFT,而這些區塊鏈下的產物都與Web3.0所強調的去中心化息息相關。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統計,區塊鏈風險投資在2022年同比增長4%,達到26.8顆比特幣,可見Web3.0著實成為了新一代熱門的趨勢與話題。
根據農業知識網統計,全台灣地瓜種植面積約為9716公頃,雲林縣佔有43.2%,為全台最大地瓜生產區。其中,又以水林鄉的產量為最大宗,「每5個地瓜,就有一個來自水林」,雲林縣水林鄉公所農經課課員邱奕融說。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致使病蟲害迅速蔓延,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過往憑藉靠天吃飯,仰賴經驗法則的栽植方式不敷實需。然而,施用農藥雖屬必要之惡,但不當用藥及藥劑殘留,將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傷害。近年植物醫師憑藉專業能力,診斷植栽致病原因,提供正確安全用藥方式,期許能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BD農法,全名為生機互動農業,主張遵循著日月星辰的運轉來進行農活,不過度種植單一作物,而是順應時節選擇適合的蔬菜,BD農夫們相信,宇宙間有一股特殊的能量能轉化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力,兩者相輔相成形成有效的配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使用牛糞來進行各種堆肥。
在桃園的這座垂直農場將生菜種植在室內,利用AI智慧技術管理植物的生長環境,打破傳統農夫需要靠天吃飯的印象。而室內種植不但能解決生菜產量的不穩定,還能有效抑制蔬菜的病蟲害,讓務農不再辛勞,同時也讓更多青年願意接觸農作。
2021年2月,中國以檢疫不合格為由,全面禁止台灣生鮮鳳梨進口。政府在第一時間採行大量收購,並與國內企業合作推廣認購,也鼓吹國人購買,民間掀起一陣「吃鳳梨救農民」的風潮。隨著禁令沒有解除的跡象,農民紛紛開始思考轉型,朝向品質提升、加工轉型的方向前進,積極拓展多元的銷售通路。
由於生活水準提升及經濟成長帶動產業快速發展,我國近年來用電量屢創新高。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2021年我國總用電量來到2830億度,住宅部分總用電量則為527億度,占全國用電約18%,與前一年相比漲幅近5%,顯見家庭用電需求逐年提升,民眾如何學習節約能源,同時具備永續發展之觀念,已成為當今無法忽視的課題。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