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用途廣 創新技術器捐新曙光
3D列印技術目前已可用於醫學層面,有學者運用這項技術列印出人體器官的模型,用於填補大體,期望提升器官捐贈數量,現在更發展出「3D生物列印」,未來若技術成熟,無疑是醫學發展的一大進步。
3D列印技術目前已可用於醫學層面,有學者運用這項技術列印出人體器官的模型,用於填補大體,期望提升器官捐贈數量,現在更發展出「3D生物列印」,未來若技術成熟,無疑是醫學發展的一大進步。
電子工程師的陳俊志,在一次與需求者的接觸下,開啟他製造客製化義肢的道路,與好友共同投入改良義肢。傳統義肢一組要價數十萬元不等,若需求者有別的需求,就會再大幅提升義肢的價格,使許多需求者望而卻步。
3D列印被譽為第四波工業革命的驅動者之一,高度客製化、快速生產效率等特性,帶領產業走往數位製造的時代,而醫療與航太產業正是當中的兩個先行者,對3D列印的渴望加速技術發展,也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
近年來3D列印產業成了當紅炸子雞,從3D列印器官到3D列印齒模,甚至現在連食品都能列印,機器價格越來越平民化,也許以後每個家庭都可以有一台3D列印機了!
《時代》周刊將 3D 列印產業列為「美國十大增長最快的工業」,現階段 3D 列印的發展已逐漸成熟,但要突破當前限制,傳統產業要學習融會貫通,消費者也必須買單。
「我最印象深刻,媽媽跟我講過一句話,影響到我現在,她說不用去在乎別人的眼光,因為你的美人腿,就是最獨一無二的。」外表上的缺陷,曾讓她跌入谷底,但在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下,她漸漸變得堅強、勇敢。
今年20歲的沈利倩,因為患有先天性白血病,所以從小就失去右腿。國中時因為穿戴義肢,在學校遭遇同學霸凌。爸爸沈錦榮為了轉移她的情緒,決定帶她一起去訓練老鷹,在馴鷹的過程中利倩也重新找到面對人生的勇氣。
溪河為水循環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即使只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萬分之一,仍是許多人民和生物維生的主要水資源。臺灣本島有129條河川,其中濁水溪為含沙量最大的溪流,受到東北季風盛行影響,揚塵問題已有百年之久,影響當地居民的空氣品質和能見度。
近年來資訊科技成為台灣教育著重的一部份,許多國中小紛紛投入教育科技領域,並搭配政府「班班有網路 生生用平板」的政策,透過數位教材和科技設備進行授課,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互動。除了教育科技的發展外,近年來STEM教育也成為學習新趨勢,有別於教育科技,強調學生動手實作的能力,屬於科技教育的領域。
筆墨紙硯是書法的必備工具,其中墨色的濃淡又能使作品呈現不同韻味。為堅持傳統工藝,存續手作墨條技術,全台碩果僅存的手工製墨廠,透過流行元素改良產品,力求產業轉型,盼以超越墨條刻板印象。
全台口吃人數約有20萬人,但由於對口吃知識的普及率不足,使口吃者常遭受他人取笑、模仿,導致心理創傷,害怕說話和面對人群,面對口吃者,其實只需要多一點包容和耐心,他們也值得擁有正常的生活。
現代客製化商品多樣化,客製化安全帽可以分為兩種:手工彩繪及3D列印。手工彩繪安全帽著重於外觀設計,為提高辨識度,客源為賽車選手居多;3D列印安全帽致力於一般民眾,可以透過掃描器,打造屬於自己的安全帽,以舒適性為主。
全台灣約有35%的牡蠣來自彰化王功,街上到處可見當地人在家門前剝牡蠣,同時大量廢棄牡蠣殼也釀成環境問題。在地業者結合學者研究發現,將廢棄牡蠣殼融入新技術,再製變成具有抗菌功能的消毒粉。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