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皮革立體時 葉發原藝術家的「玩皮」人生
「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是皮塑藝術家葉發原的創作理念,透過揉合立體皮雕與皮塑技法,將作品融入鄉土特色,展現台灣在地樣貌。然而,立體皮革藝術卻缺乏人才的投入,他盼能推廣技藝,並持續創作精進自我,期許皮革藝術領域能更加蓬勃發展。
「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是皮塑藝術家葉發原的創作理念,透過揉合立體皮雕與皮塑技法,將作品融入鄉土特色,展現台灣在地樣貌。然而,立體皮革藝術卻缺乏人才的投入,他盼能推廣技藝,並持續創作精進自我,期許皮革藝術領域能更加蓬勃發展。
琺瑯結合玻璃與金屬兩大工藝領域,除可加工於鍋具及漆器等,也可轉變成藝術創作的媒材。早期台灣的琺瑯產業以大量生產餐飲用具為主,可使用琺瑯鍋具的民眾不佔多數,因此,需求量並不高,也使台灣的琺瑯產業陷入困境。
苗栗三義是台灣的木雕重鎮,吸引許多木雕好手慕名而來。出身木雕世家的童正一受同為木雕師的父親童清金影響進入木雕產業發展,使用台灣在地原生木創作,製作實用的木雕作品。除此之外,他還與縣府勞青處合作,創立「勝興365」青年創業基地,提供在地青年創業資源,並希望能宣揚苗栗在地的文創商品。
曾經是掏金小鎮的牡丹,是當時北部非常重要的礦區之一,隨著時代轉變,掏金熱潮衰退已久,曾經用來存放礦物的倉庫也已經變成了廢墟,直到近期,新北市政府開通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讓牡丹老街有復甦觀光的可能,為了發展觀光,當地居民將老街以及社區内的牆壁彩繪上色,讓牡丹擁有獨特的景觀。
一座位於桃園新屋區的資源回收場,老闆鄭炳和同時也是一位鐵雕工藝家,在回收過程中看見金屬廢棄物的利用價值,廢物再利用,創作出無數具有意義的鐵雕作品,推廣環保同時也帶給大家人生反思。
硯台,是古人讀書習字的必備文具,隨著原子筆的發明,寫字不需要再研磨墨汁,硯台是便不再是家中必備的文房四寶。彰化線二水鄉又名「硯的故鄉」,著名螺溪硯石為製作硯台的上好石材。製作硯台的石材需要符合什麼特性?而這項逐漸被遺忘的傳統又會以什麼方式回到大眾視野中呢?
台灣的宗教信仰以佛道為大宗,雕塑也多以佛、道教為主,但除了關公、媽祖像之外,教會裡耶穌及聖母像的木雕其實也出自台灣人之手。位在新竹縣竹北市的聖心手工雕刻,由匈牙利籍耶穌會修士雷萬鈞創辦,是台灣少數以耶穌及聖母像為主的雕刻公司。隨著時代變遷,雕塑產業沒落,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雕塑勢必要開拓出新的道路。
由於講求循環利用的時代來臨,擁有能夠百分百回收再利用特質的玻璃,也讓越來越多藝術家看到其優點,嘗試使用廢棄玻璃創作。此次不僅介紹精美的海廢玻璃首飾,也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咖啡濾杯和擴香,希望透過玻璃回收再製專業人士的解析,讓大家對這個素材如何再利用有更深刻的了解並建立資源永續觀念。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平均一年產生約十萬公噸的廢棄家具。這些大型廢棄家具往往被視為垃圾,最終只能直接送進焚化爐燒毀。為了不造成浪費與污染,自學修復技術的吳啟弘憑藉對家具的熱愛,將一件件老舊家具蛻變成全新工業風家具,不僅受到客人的青睞,也讓這些外人眼中的廢材找到新生命。
臺灣的古蹟與建築可說是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與記憶,但由於位於地震板塊,這些珍貴文物經常在地震下受到毀損。而有一群人致力於這些百年文化的維護及保存,那就是文物修復師。透過他們,我們不但可以更加認識這個新興職業,還能探索更多舊時代的秘密。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於11月23日舉辦小世界公民論壇,以「AI人工智慧生成藝術之爭議與展望」為主題,定位AI生成作品在藝術領域的核心價值,並對其與傳統藝術間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今年9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Colorado State Fair)美術競賽中,一幅以Midjourney生成的AI藝術圖像獲得首獎,引起廣大議論。而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11月23日舉辦公民論壇「AI人工智慧生成藝術之爭議與展望」,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影像藝術家陳依純,與其他與談人共同探討AI人工智慧產出的藝術作品,如何與傳統藝術共生共存。
在信仰多元的台灣,神像雕刻已有三百年歷史之久,因而衍生不同雕刻派系風格。現今台灣粧佛技藝大致可分為泉州、福州及漳州三派,不同派別在佛像的體態上,亦有不同的技藝呈現。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