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樹藝術家創作 李永謨尋找生命出口
記者 周孫磊、滕健齊/採訪報導 李永謨在兒時因染上小兒麻痺病毒,導致他下半身行動不便,但這並沒有成為他人生道路 […]
記者 周孫磊、滕健齊/採訪報導 李永謨在兒時因染上小兒麻痺病毒,導致他下半身行動不便,但這並沒有成為他人生道路 […]
記者 蔡依芸/採訪報導 新竹玻璃產業曾因盛產矽砂與天然氣,在1970年代成為台灣玻璃工藝重鎮,全盛時期產量佔全 […]
記者 鄧渝楓、謝卉筑/採訪報導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漂亮的海岸線,不過,當你走到岸邊,有沒有發現地上總是遍地垃圾 […]
記者 鄧渝楓、謝卉筑/採訪報導 當人患上失智症,記憶及認知功能會加速下降,且無法好轉;失智老人面對身體每況愈下 […]
記者 陳筠蓉、鄧俞廷、藍子瑄/採訪報導 近年,新媒體科技興起已對傳統藝術造成衝擊,本土的「紙風車劇團」和故事工廠承辦的「庄頭劇場」,結合在地文化與傳統技藝,將藝術帶入各鄉鎮,期望引起新世代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而在教育層面,偏鄉孩童常面臨資源不足及缺乏管道接觸藝術,在政府積極挹注下,偏鄉國小正積極打造藝術教育環境,讓孩童在生活、學習中感受美學氛圍。
記者 方欣晴、洪子涵/採訪報導 智能科技時代來臨,誰說玩AI是年輕人的專利?陳世斌為了縮減社會人士與年輕人的數 […]
「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是皮塑藝術家葉發原的創作理念,透過揉合立體皮雕與皮塑技法,將作品融入鄉土特色,展現台灣在地樣貌。然而,立體皮革藝術卻缺乏人才的投入,他盼能推廣技藝,並持續創作精進自我,期許皮革藝術領域能更加蓬勃發展。
琺瑯結合玻璃與金屬兩大工藝領域,除可加工於鍋具及漆器等,也可轉變成藝術創作的媒材。早期台灣的琺瑯產業以大量生產餐飲用具為主,可使用琺瑯鍋具的民眾不佔多數,因此,需求量並不高,也使台灣的琺瑯產業陷入困境。
苗栗三義是台灣的木雕重鎮,吸引許多木雕好手慕名而來。出身木雕世家的童正一受同為木雕師的父親童清金影響進入木雕產業發展,使用台灣在地原生木創作,製作實用的木雕作品。除此之外,他還與縣府勞青處合作,創立「勝興365」青年創業基地,提供在地青年創業資源,並希望能宣揚苗栗在地的文創商品。
曾經是掏金小鎮的牡丹,是當時北部非常重要的礦區之一,隨著時代轉變,掏金熱潮衰退已久,曾經用來存放礦物的倉庫也已經變成了廢墟,直到近期,新北市政府開通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讓牡丹老街有復甦觀光的可能,為了發展觀光,當地居民將老街以及社區内的牆壁彩繪上色,讓牡丹擁有獨特的景觀。
一座位於桃園新屋區的資源回收場,老闆鄭炳和同時也是一位鐵雕工藝家,在回收過程中看見金屬廢棄物的利用價值,廢物再利用,創作出無數具有意義的鐵雕作品,推廣環保同時也帶給大家人生反思。
硯台,是古人讀書習字的必備文具,隨著原子筆的發明,寫字不需要再研磨墨汁,硯台是便不再是家中必備的文房四寶。彰化線二水鄉又名「硯的故鄉」,著名螺溪硯石為製作硯台的上好石材。製作硯台的石材需要符合什麼特性?而這項逐漸被遺忘的傳統又會以什麼方式回到大眾視野中呢?
台灣的宗教信仰以佛道為大宗,雕塑也多以佛、道教為主,但除了關公、媽祖像之外,教會裡耶穌及聖母像的木雕其實也出自台灣人之手。位在新竹縣竹北市的聖心手工雕刻,由匈牙利籍耶穌會修士雷萬鈞創辦,是台灣少數以耶穌及聖母像為主的雕刻公司。隨著時代變遷,雕塑產業沒落,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雕塑勢必要開拓出新的道路。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