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藥」之惡 農業與環保如何平衡

民以食為天,蔬果農藥殘留是大眾關切的議題,對此政府制定「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然而,台中市食安處曾於2021年啟動生鮮蔬果抽驗監測,共抽驗728件農產品,其中22件發現農藥殘留。專家表示,農藥用量不減反增,問題在於沒有完善配套措施,汰除高風險農藥的同時,新藥效果又不如預期,看似是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但影響的卻是農產成果,且全球暖化對農業衝擊亦成一大變數。

「對症下藥」 植物醫師為農作把脈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致使病蟲害迅速蔓延,為確保糧食生產穩定,過往憑藉靠天吃飯,仰賴經驗法則的栽植方式不敷實需。然而,施用農藥雖屬必要之惡,但不當用藥及藥劑殘留,將對人體與環境造成傷害。近年植物醫師憑藉專業能力,診斷植栽致病原因,提供正確安全用藥方式,期許能達到環境永續之目的。

飲食如何永續發展?從減少剩食開始

由環保署2018年的統計來看,台灣廚餘回收量高達59萬公噸,將廚餘桶堆疊起來可達到約1萬3,500座台北101的高度,且浪費數量逐年增長。不管是在運送的途中,還是在餐桌上,被浪費的食物數量越來越多,而這也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為了達到環保的目的,近年來由聯合國開始,逐漸提倡永續飲食的概念。

台灣水情嚴峻 農田停灌面積再擴大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台灣也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困境,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象組組長于宜強表示,2020年是反聖嬰年,導致颱風生成個數減少,造成旱象。繼2020年10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稱農委會)突然宣布桃竹苗地區實施停灌政策後,12月底前又陸續公告嘉南地區2021年第一期作停灌,臺中、苗栗及新竹地區水庫灌區農田2021年第一期作停灌,讓農民深感無奈。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