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鯧在哪兒? 全球漁業資源拉警報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吃魚」在海洋立國的台灣可謂稀鬆平常,其中尤以白鯧魚肉質細緻,口感綿密,廣受民眾喜愛,更是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常客。然而,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近十年台灣漁業總產量持續縮減,自2014年的140萬公噸下滑至2022年的87萬公噸。專家指出,其涉及氣候變遷、魚群變化、人為過度捕撈等因素,面對生態瀕危,當前必須制定完備漁業法規,推廣民眾正確食魚觀念,方能維繫海洋資源永續。
循環水養殖近年來因新穎的技術、政府的補助,以及石斑魚無法出口後,推動全民吃石斑魚,因此開始掀起漁業討論風潮。政府在2020年後,更祭出最高補助漁民200萬元,以轉型循環水養殖系統,不過漁民卻有不同的想法。
全球暖化、國人識魚知識不足、漁業資源減少等問題導致台灣魚類資源日益減少。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行RFI標章,希望透過從源頭管理達到真正的永續。
隨著科技發展,傳統產業出現不同的運作模式,利用智慧養殖,漁民可以用便利的方式經營漁塭,並植入晶片追蹤,藉此培育品質優異的魚種,開創養殖漁業新篇章。
台灣養殖漁業主要分為內陸養殖魚塭、海面養殖及箱網養殖,雖然台灣現下市場仍以捕撈漁業為主,但為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養殖漁業成為未來重點產業。養殖漁業衍伸的環境問題也成當務之急,其中包括廢棄物及塑膠微粒的產生、海洋優養化等,因此在漁業發展與環境友善間取得平衡,已成各界共同努力之首要目標。
跟許多社會新鮮人一樣,剛畢業的廖方舟依然對未來很迷網,他卻選擇踏入漁業這個辛苦的行業,是為什麼?魚類過度捕撈一直以來都是問題,漁業所規範的政策,實際上還是難以避免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
記者 黃芊昀、郭以柔、蔡貽婷、梁珈瑄/採訪報導 台灣西部沿海放眼望去一座座風機豎立,是政府推動綠能的成就,也是 […]
台灣面積不大,卻孕育著230種以上的原生魚類,但因人類各種開發,導致面臨生態破壞及生存危機。而在新北市新莊區的裕民國小,有著一條以「台灣原生魚類」為主題的教育走廊。創辦者鐘宸瑞投入二十餘年,目前復育著四十餘種台灣原生魚類。
工商時代社會型態改變,鄉村青年人口外流嚴重,致使農業人口銳減,務農者高齡化,嚴重影響農業發展。為解決前述問題,輔導農民轉型,高雄市政府成立型農大聯盟,招募青年農民,透過專業課程與科技新知,引導農民發揮創意,拓展行銷通路,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農業價值,為農田注入新血。
「一午二鯧三嘉鱲」其中過年家家必備的節慶魚「嘉鱲」因過度捕撈竟銳減,且不只嘉鱲,台灣近海魚種都在慢慢變少。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為復育海洋,舉辦多起護生放流活動。但除放流活動外,民眾更應從生活做起,吃對魚、吃好魚,才能年年有魚。
因應能源轉型,經濟部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15.5%的目標,其中太陽能發電須達到20GW(百萬瓩)。而農電共生作為綠電發展重點項目,卻因光電亂象橫生,引起民眾反彈,導致種電案的推動愈加艱困。為了整頓現況,經濟部能源署將積極召開說明會,並藉地方媒體之聲,宣導政策良善立意,盼能消弭分歧、重建信任。
座落在雲林縣口湖鄉的下崙國小,近年發展「在地探究課程」在教育界引起迴響,而該課程的幕後推手,是來自下崙國小的校長黃淑玲,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下崙地區的在地生態與故事,便偕同校內老師著手設計課程,讓學生了解當地主要的養殖漁業,以及特色濕地等環境議題,期盼學生有朝一日可以根留故鄉,並銘記「下崙是他們永遠的家」。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