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變益菌土 化腐朽為神奇永續循環
廚餘的流向一直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你可曾想過自己一週累積的廚餘量呢?其實廚餘可以拿來做成對環境友善的土壤。這就是東吳大學的團隊研發出從廚餘製作而成的益菌土。
廚餘的流向一直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你可曾想過自己一週累積的廚餘量呢?其實廚餘可以拿來做成對環境友善的土壤。這就是東吳大學的團隊研發出從廚餘製作而成的益菌土。
通訊科技的進步,電視、電腦抑或是手機等電子產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無法割捨的一部分。當全球進入資訊化時代,隨著顯示器電子產品的需求提升,它們在損壞或達到使用年限後所產生的巨量液晶面板垃圾,可能於不久的未來,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擔,埋下汙染隱憂。
對於回收站的印象,多半是給人髒臭亂的刻板印象。位於北部的嶄新型態回收站打破了舊有傳統印象,民眾不僅可以進行家庭資源回收,更可以兌換環保概念產品。深入社區鄰里,打造一個明亮、舒適又便利的環保場域。
記者 洪靖淳、黃鄒承恩、謝聿勛/採訪報導
一雙鞋的誕生耗費了大量的地球資源,然而它卻沒辦法長久使用。遭廢棄後的舊鞋,只能成為垃圾等待被焚燒,對於環境的汙染不容小覷。鞋履創辦人陳鵬宏提出創新發想,將淘汰後的鞋履製作成盆栽,讓舊鞋變廢為寶,以新姿態開啟永續循環。
封裝測試公司將製作晶片時所產生的矽廢水收集起來,經過加工再製,提煉出二氧化矽後,將其運用到運動用品的產製上,並捐贈偏鄉國小,不僅幫助了偏鄉孩童,還讓原先恐淪為廢棄物的矽汙泥,轉化為可循環利用的資源,實現循環經濟。
清澈的澎湖海域孕育出當地特產「牡蠣」,但也因此產生大量堆積的廢棄蚵殼,成為澎湖環境景觀衛生的隱形殺手。澎湖廢棄蚵殼透過跨海運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應用科技循環再利用的技術,將廢棄蚵殼搖身一變成「無機聚合高壓貝殼磚」,賦予蚵殼全新面貌,使貝殼磚技術能夠在地量產使用,讓多年來無解的蚵殼塚,有了全新的解決方向。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已經成為新的商業發展趨勢,不少業者都投入於環保產品的研發、量產,共同打造可再生的經濟模式。有許多台灣品牌分別以各種在地原料打造環保商品,為循環經濟帶來新的可能性。
永續利用已成為現在社會發展關注的指標,然而全台灣每年的食物浪費量還是相當驚人,政府與許多民間業者正在積極改善此現象,有餐廳將醜蔬果化做續食,變身餐桌上的佳餚,或是攤販將食物捐贈給食物銀行,提供給需要的人們。
何謂「居住的永續發展」?近年來,為了保障青年與弱勢族群的居住權益,政府強力推廣「社會住宅」計畫。提升社會住宅的興建品質、去除民眾刻板印象的同時,實行混居的社會住宅仍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近年來,台灣環保意識抬頭,新北市政府在2007年推動低碳社區,希望社區能以低碳環保的精神打造綠色環境,同時幫助社區節省電費,達到永續經營。
西元1991年我國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後,整個林業從此停滯三十年。不過弔詭的是,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顯示,台灣每年製造出的農林業廢材卻至少有120萬噸,可見林業環保問題仍是我國需面對的挑戰。而有些民間團體正努力付諸行動,用他們的方式推動森林永續循環經濟。
台灣是蚵仔出產大國,一年出產約二十萬噸,不過卻也衍伸出大量廢棄蚵殼的處理問題。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這類問題,並著手推動蚵殼再製,讓原本無用的廢棄蚵殼有了嶄新的面貌及價值。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