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拋棄的塑膠 無處可去的回收品
軟塑膠隨處可見,但軟塑膠的回收處理費目前與回收成本不成正比,加上分類過程複雜,導致許多基層回收商不願收購,部分軟塑膠中的聚乳酸(PLA)需要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配合技術才能分解。由於台灣沒有相對應的處理系統,因此這些PLA材質的塑膠只能利用焚化爐處理,造成環境的破壞。
軟塑膠隨處可見,但軟塑膠的回收處理費目前與回收成本不成正比,加上分類過程複雜,導致許多基層回收商不願收購,部分軟塑膠中的聚乳酸(PLA)需要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配合技術才能分解。由於台灣沒有相對應的處理系統,因此這些PLA材質的塑膠只能利用焚化爐處理,造成環境的破壞。
記者 黃詩庭、曹莉穎/採訪報導 近年來,塑膠製品隨處可見,竹製品漸漸消逝,而竹子做為早期台灣社會常用的製材 […]
今年12月開始,台北市飲料業者將全面禁止提供一次用塑膠飲料杯,轉而以紙杯作為替代,並加入共享循環杯模式,以達到減塑的作用。然而循環杯材質同為塑膠,也有使用期限,是否能真的達到減塑目的,還有待觀察。
台灣從2000年初實施購物用塑膠袋減量、垃圾強制分類等措施,不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近十年的廢棄物產生量仍然呈現上漲的趨勢,看似簡單、順手能做到的舉動,對於仍然以便利為首要考量的台灣民眾而言,成為無包裝商店無法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隨著生活的便利,民眾使用塑膠袋、寶特瓶及飲料杯,產生許多廢棄塑膠。根據環保署2021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年製造廢塑膠容器約20萬公噸。回收再製有限,大部分塑膠送往焚化爐,其餘進行分類,再製日常用品。
苗栗縣大湖鄉素來有「草莓王國」的美譽,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盛產季,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前往,但放眼望去,草莓園鋪滿大片黑色塑膠布。苗栗縣大湖鄉清潔隊長邱炤樟透露,每年草莓季約製造250噸到300噸的塑膠垃圾。而台灣民間的種苗場引進可被環境分解的紙缽苗技術,能有效減少塑膠育苗盆的使用,還能提高植物根系生長速度及作物產量,但紙缽苗製作成本較高,民間較難普遍使用。
海洋廢棄物是近年國際間關注的議題。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保育海洋生態」,是針對保育、永續利用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在台灣,眾多環保團體也正為保育海洋努力。
「垃圾減量,環保愛地球」不能只是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的行動,只要你我願意從生活中做一些改變,就能讓環境更美好。
1959年塑膠袋問世,為人類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塑膠袋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超過一甲子歲月,我們已經習慣它的存在並大量使用,輕如羽毛的塑膠袋不僅在我們生活軌跡中,逐漸留下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時也為地球帶來一場窒息的污染浪潮。台灣於107年擴大實施限塑政策,以減少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為主(以下使用減袋說明),擴大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的營業場所。兩年過去了,塑膠袋真的減少使用了嗎?
為解口腹之慾,超商微波熟食成了消費者方便快速的選擇,該類商品多使用塑膠包材,且以高功率的微波爐加熱為主,而歷經2011年爆發人心惶惶的「塑化劑風暴」後,民眾開始重視塑膠製品的食安議題。經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終生特聘教授陳輝煌證實,凡在合法通路購入之微波食品,都會採用符合法規、耐高溫的塑膠容器,民眾若依產品標示操作,其實無須過度擔憂。
聯合國統計,每分鐘都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造成嚴重海洋污染,而政府也從2018年開始擴大限塑政策,希望能改善塑膠垃圾的數量。不過,仍有許多「看不見的」塑膠微粒污染,藏身在海洋及日常生活,最終更會透過食物鏈循環回到人體。
在這個塑膠氾濫成災的年代,到處都能看見塑膠的蹤影。為了達到去角質的功效,業者將塑膠微粒添加到個人清潔用品中。塑膠微粒體積雖小,卻無法被分解,造成海洋環境的污染,甚至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9月中起連鎖超商宣布不提供塑膠吸管以響應政府限塑政策,而政府以漸進式推行減塑運動,逐漸降低民眾對塑膠製品依賴。就以禁用塑膠吸管為例,要求四大業者內用部分禁止使用塑膠吸管,雖有紙吸管或是其他可分解環保吸管因應,最終還是希望倡導民眾直接喝,達到垃圾減量。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