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受害者

新聞評議

為求流量不顧受害者 媒體霸凌成常態?

智慧型手機發展迅速,許多伴侶拍攝性行為過程增加彼此生活的情趣,但也增加私密影像遭外流的風險。許多外流社團、色情網站都能搜尋到相關內容,其中不乏名人的私密影像,而這些影像透過媒體的報導,也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完整內文
社會社福

陽光照不到的#MeToo 不完美的受害者

#MeToo運動由塔拉納·伯克與艾莉莎·米蘭諾發起,擴及有色人種、基層女性,延伸好萊塢甚至全球。米蘭諾發聲當天,#MeToo標籤就在推特上出現20萬次,直至今日,此標籤在全球至少85個國家當中出現,可以輕鬆用各種語言查詢到#MeToo運動,也更容易看見正分享性暴力經驗的受害者。然而,卻仍有人在#MeToo運動中感受大不相同。

完整內文
職場性騷擾處理流程。 製圖 / 張心潔
社會社福

職場性騷擾 受害者忍悲含屈

2018年被稱為 ,響應好萊塢的「#Me Too」運動掀起全球旋風,從好萊塢重量級人物哈維.韋恩斯坦 (Harvey Weinstein) 不當使用權位的職場性騷擾案件,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董事長的性醜聞公開等,都揭露著權勢性騷擾的潛在危機,不禁使人擔憂,未來攸關職場性騷擾、性別平等及女性權益的法案將何去何從?

完整內文
融媒體

莫再助紂為虐 消弭無形傷害

有別於傳統學理上對於「霸凌」的定義,「網路霸凌」在數位時代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基於網路的匿名性,網路霸凌的產生不一定源自生活周遭的人,卻更多來自於陌生人的惡意,也許僅憑藉隻字片語、一張照片、一段影音,人們便可肆無忌憚的群起圍攻某位素昧平生、無辜的受害者。

完整內文
社會社福

莫再助紂為虐 消弭無形傷害

有別於傳統學理上對於「霸凌」的定義,「網路霸凌」在數位時代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基於網路的匿名性,網路霸凌的產生不一定源自生活周遭的人,卻更多來自於陌生人的惡意,也許僅憑藉隻字片語、一張照片、一段影音,人們便可肆無忌憚的群起圍攻某位素昧平生、無辜的受害者。

完整內文
國際

跨國詐騙頻傳 官民協力共同打擊犯罪 

近年全球跨國詐騙案件數明顯增長,根據我國移民署全球資料網統計,勞力剝削詐騙案件從2011年的21件,上升到2022年的75件。為保障國民的人身安全,各部會皆展開緊密合作,包括與他國的情資交流,以及與其警政單位的合作救援。然而,在官方管道有限的情況下,結合民間組織即成為跨國救援成功與否的關鍵力量。 

完整內文